close

自從阿里研究院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後,在大陸呈現一股資金熱潮。這種具有高頻、低成本、可複製的商業模式,儼然成為下一個風口。然而新零售的概念雖然相當明確,除了無人商店之外,還沒有發展出更能實際落地的應用場景。

新零售是什麼?阿里巴巴將其定義為「以消費者爲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型態」。簡單來說,新零售重視消費者體驗(User Experience)、結合大數據和雲端技術提供智慧化服務,降低經營成本(如人工與物流等)。

在中國,並沒有出現像美國的Wal-Mart 或是日本Family-Mart那樣充盈市場的零售業頂級品牌,而是零散呈現著小型私有雜貨鋪或是商場。

 盒馬鮮生模式,成為新零售爆發性成長的關鍵

相較於此,線上電商的格局則是以阿里巴巴和京東等「兩強」為主,隨著阿里旗下的「盒馬鮮生」成立,從購買、餐飲到配送的消費者體驗模式已然確定,將數據從線上導引到線下應用,成為下一個爆發性成長的關鍵。

面對技術成熟、消費升級以及市場龐大的中國,台灣的零售業對這樣的風口顯得遲緩,畢竟消費者在出門一百公尺內就可抵達的7-11Family-Mart,從購買一日所需至繳交水電費都能滿足,使得台灣的零售市場沒有必要走向線上線下,更何況新零售之於舊零售,如同Fintech之於傳統金融業,科技最終將取代許多職位,造成更多人失業。

儘管如此,我們仍可見到台灣的零售性質漸漸向新零售過渡。舉例來說,透過臉書直播賣蛋餅和賣生鮮海產的「網紅」,跟Angelababy在化妝品品牌發佈會上直播塗口紅一般,都是零售場景的新轉化。

這跟盒馬生鮮透過現場烹飪,讓消費者在網路上再添增幾袋蔬果是一樣的道理,都是「以體驗為中心」的零售面貌。

然而新零售要真正實現阿里巴巴強調的「精確至零的低流動損耗」,還有一大段路要走。雖是如此,「無人商店」卻有機會透過數據驅動來達到零庫存的願景。

現階段的無人化僅是「將人藏起來」

不管是RFID、機械手臂或是Amazon Go的技術流派,都是以商店無人化以及消費者圖像數據化爲要素,這些無人商店看起來減少了店舖人員服務的成本,並更精確預測店舖的商品供需。

但實際走訪北京的無人商店,仍發現有人員服務鈴為消費者解決店內的疑難雜症,無人化僅是「將人藏起來」,到訪商店消費的人數也仍需一定的規模才能達到以數據驅動的精準性。

由此可知,無人商店的普及仍需一段時間。

相對於中國,我認為台灣的零售發展會走出恰恰相反的道路:從線下爲主蛻變爲與線上結合的零售型態。

一來是台灣的消費品質早已升級,消費者對於體驗的需求也愈來愈深,二來是消費者依賴便利店已經是不可逆的習慣。

以此來看,7-11或是Family-Mart只需從消費者數據採集下手,逐步將每天進入實體店面的人流透過感應器和會員註冊建立爲用戶數據圖像,會比博客來或是PC-Home來做線下實體店舖更有優勢。

最後仍得強調,新零售是個創新概念,將創新落地不一定能帶來立即變現。問題來了,需要時間的變現會是傳統零售業者想要的嗎?

參考自數位時代中關先生

arrow
arrow

    orangespeed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